在世界应对气候变化这一紧迫问题的背景下,了解各种类型的温室气体排放对个人和企业都非常重要。 被广泛使用的国际核算工具《温室气体议定书》将排放划分为三个范围。 范围 1、范围 2 和 范围 3 排放分别代表不同的排放来源和企业责任层次。
接下来我们探讨这些范围及其环境影响,以及企业在管理供应链排放方面须承担的企业责任。
范围 1 排放
范围 1 排放是企业自有或控制的排放源的直接温室气体排放。 这些包括自有或控制的锅炉、熔炉、车辆的燃烧排放,以及自有或控制的工艺设备中的化学生产排放。 本质上而言,如果企业可以直接控制排放源,则属于范围 1。
范围 1 排放示例
- 企业自有的燃料车辆
- 现场制造工艺排放
- 自有建筑和设施的燃料燃烧
范围 1 排放的环境影响
范围 1 排放之所以产生显著影响,是因为它们直接排放且数量通常较大。 企业可直接控制排放源,并可以即时采取措施减少排放。 然而,此类排放会直接影响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进而影响气候模式、空气质量和公众健康。
范围 2 排放
范围 2 排放是购买电力、蒸汽、供暖和制冷而产生的间接温室气体排放。 尽管这些排放发生在发电或能源设施中,但都会被纳入企业的温室气体清单,因为企业需对其消耗的排放负责。
范围 2 排放示例
- 为办公楼购买电力
- 供暖和制冷设施使用的能源
- 制造过程采购自电网的功耗
范围 2 排放的环境影响
范围 2 排放量可能会相当可观,特别是对于能源需求高的企业而言。 向可再生能源转型(如风能或太阳能)可以明显地减少排放。 这些排放会推动能源整体需求,若能源来自化石燃料,则会加剧温室气体排放和环境退化。
范围 3 排放
范围 3 排放分布最为广泛而且最难量化。 这些是在企业价值链中发生的间接排放,但并非由企业自有或控制。 它们包括上游和下游排放,如来自购买商品和服务的生产、员工通勤、废物处置以及出售产品使用时的排放。
美国环保署对此有贴切的解释:一个组织的范围 3 排放是另一个组织的范围 1 和 2 排放。 范围 3 排放(也称为价值链排放)通常占组织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绝大部分,包括下游供应链活动。 根据 2022 年碳披露项目报告,供应链排放是温室气体排放的最大来源,平均排放量比运营排放量高出 11.4 倍。 这相当于任何组织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约 92%。
范围 3 排放示例
- 供应商制造过程排放
- 供应链活动(如海运、公路和空运等下游运输和配送)
- 员工出行和通勤
- 运营时产生的废物
- 废物处置
- 已售产品的报废处理
范围 3 排放的环境影响
范围 3 排放通常在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中占最大比例。 虽然属于间接性质,但它们对环境仍有重大影响。 解决这些排放需要全面的策略,包括供应商参与、可持续产品设计以及鼓励负责任的消费者行为。
企业责任和供应链排放
企业在所有三个范围的排放管理责任日益增加,尤其是范围 3(由于其复杂性和规模)。 随着利益相关者对透明度和责任制的要求日益提高,企业必须对其供应链排放进行全面评估,确定最重要的排放源,并采取强有力的可持续发展举措。
企业责任为何重要:
- 声誉和品牌价值:积极管理温室气体排放并采取可持续发展举措的企业能够提升其声誉和品牌价值。 消费者和投资者更愿意支持致力于环境管理的企业。
- 监管合规:全球各国政府正在对温室气体排放实施更为严格的监管。 主动管理排放的企业能够更好地遵守现行及未来的法规,避免潜在的罚款和法律问题。
- 风险管理:气候变化会给企业带来重大风险,包括供应链中断、资源短缺和运营成本上升。 通过了解并管理排放,企业可以减轻这些风险并增强应对能力。
- 投资者预期:投资者在决策过程中日益重视环境、社会和治理 (ESG) 因素。 采取完善温室气体排放管理举措的企业对投资者更有吸引力,可能会带来更好的财务表现和资本获取。
供应链排放管理策略
为有效管理供应链排放,企业应考虑以下策略:
- 供应商参与 – 与供应商携手合作,共同了解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这可能涉及设定减排目标、为可持续实践提供支持和资源,以及将可持续发展标准纳入采购流程。
- 能源效率 – 投资跨运营和供应链的能效技术和实践。 这包括升级设备、优化流程以及部署能源管理系统。
- 可再生能源 – 转向可再生能源运营,并鼓励供应商也这样做。 购电协议 (PPA) 和可再生能源证书 (REC) 有助于企业实现这一转变。
- 产品设计 – 设计产品时融入可持续发展理念。 这包括使用环保材料、减少浪费以及考虑产品生命周期的影响。
- 透明度与报告 – 定期测量和报告所有范围的温室气体排放。 透明的报告能够建立利益相关者的信任,并为设定和跟踪减排目标奠定基础。
了解范围 1、范围 2 和 范围 3 排放之间的差异对于寻求减少环境影响的企业至关重要。 虽然范围 1 和范围 2 的排放的管理相对直接,但范围 3 排放却带来复杂的挑战,需要在整个价值链中制定全面的策略并展开协作。
企业责任不仅限于直接排放,还涵盖了整个供应链,这凸显了企业在面向低碳未来的旅程中采取可持续实践并让利益相关者参与的必要性。 通过采取主动措施,企业不仅能够减轻对环境的影响,还可以提升声誉、遵守法规、管理风险并满足投资者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