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 解放日关税:2025 年 4 月 2 日,特朗普宣布自 4 月 5 日起对美国进口商品征收 10% 的基准关税,同时于 4 月 9 日起加征额外关税,此举旨在重振美国制造业发展。
- 反制措施:中国、欧盟和加拿大等国家或地区已对美国出口的汽车和农产品等商品征收报复性关税。
- 空运货量激增:韩国等部分地区近几周的空运货量增长超一倍。 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可能是为了赶在关税新政生效前完成进口。
概览
特朗普政府在首个任期内大量利用关税作为重要的政策工具,并在 2024 年竞选期间重申了这一立场。 自上任以来,特朗普已签署多项行政命令,对与美国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征收新关税。
政府的立场是,全球贸易政策历来对美国不公,导致美国本土制造业难以在海外市场竞争。 因此,大量本土制造业转移到了中国、越南、泰国等低成本国家或地区。 通过 4 月 2 日最新宣布的一系列严厉关税,政府希望吸引制造业回流美国。
尽管新关税加剧了与主要贸易伙伴的紧张关系,但特朗普政府可能借此关税筹码谈判更有利的贸易协定。 其策略可能包括以关税威胁为谈判筹码,迫使其他国家或地区降低贸易壁垒、向美国商品开放市场,或实施有利于美国产业的政策。 通过升级关税措施和展示其对全球贸易的潜在影响,美国可能迫使其他国家让步,最终达成原本难以实现的贸易协定。
解放日关税
4 月 2 日,特朗普宣布实施新的 10% 基准关税政策并加收下表所列的额外关税。
10% 基准关税自 4 月 5 日起生效,额外关税自 4 月 9 日起开始征收。 这是在此前已实施的关税基础上进一步加征的,此前美国已对汽车进口、钢铁铝材进口以及不符合《美墨加协定》的加墨商品征收 25% 关税。 完整的关税清单可在 project44 的关税跟踪页面查阅。
不出所料,这些关税正在全球供应链中引发重大连锁反应。
关税新政的影响
短期
特朗普在竞选中大力推行关税新政,促使一些企业采取主动措施,在关税生效前尽可能多地囤积库存。 这一现象在海运中已有显现,但近期空运领域尤为显著。 下图显示了美国进口空运货量较去年同期平均水平的百分比变化。
中国和印度等国家货量未见显著波动,但包括欧盟、日本、英国和韩国在内的国家和地区,周货量相比 2024 年增长超 100%。 其中来自韩国的空运货量峰值增长达 500%。 值得注意的是,韩国美妆产品在美国市场持续走红,而 2 月起施行的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新规导致部分产品在美停售或为适应美国市场而改版。 因此,部分货量激增可能源于上述因素而非关税所致。
长期
各国可能将供应链转向低关税国家、增加供应商多样性。即便如此,若关税持续存在,美国消费者仍将面临价格上涨。
目前,少有高度全球化的公司选择在美国建立制造基地。 其犹豫主要源于新建工厂的高昂成本。 尽管建厂成本因地点、规模、设备和技术不同而相差悬殊,但新厂建设投入可能高达数十亿美元。 特朗普已进入第二任期,下届政府是否延续关税政策的不确定性足以阻碍企业进行大规模投资,而这些投资在成本效益或效率上原本也非最优选择。
反制措施及关税对美国出口的潜在影响
中国: 2025 年 4 月 4 日,中国宣布自 4 月 10 日起对所有美国商品加征 34% 关税。此举直接回应了美国对中国进口商品征收 34% 对等关税的行为。随后,中国于 4 月 9 日将所有美国商品的关税提高至 84%,进一步加剧了贸易紧张局势。
欧盟: 欧盟针对美国关税制定了两阶段反制计划:第一阶段对价值约 45 亿欧元的美国商品(包括摩托车、禽类及水果)恢复关税;第二阶段计划在 2025 年晚些时候对价值 180 亿欧元的钢铁铝材及多种农产品征收关税。这些措施将分别于 2025 年 4 月 15 日、5 月 16 日及 12 月 1 日实施。
加拿大:作为反制措施,加拿大自 2025 年 3 月 4 日起对价值 200 亿美元的美国商品征收 25% 关税,另有价值 850 亿美元的美国商品面临额外关税,相关措施重点针对来自美国政治关键州的商品。
下图按货量显示了美国出口的主要贸易伙伴(根据 project44 数据),这些国家或地区的反制措施将对美国公司造成最大冲击。
此类措施将使美国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大大降低。 汽车、工业用品和农产品等美国出口商品对中国、欧洲和墨西哥等国家的贸易量庞大,因此极易受到报复性关税的影响。 例如,美国可能面临针对乘用车、飞机发动机和肉类等产品的反制措施,导致依赖国际市场的产业受到影响。 反制措施可能导致上述商品需求减少,冲击美国制造商与农民,同时推高美国国内外消费者的成本。
总结
特朗普政府以关税为核心贸易政策工具的做法,已导致全球供应链与贸易格局发生重大转变。 尽管政府试图通过征收新关税来重振本土制造业,但这可能造成中国、欧盟和加拿大等国家或地区征收报复性关税的更广泛经济后果,直接冲击美国汽车、工业用品及农产品等关键出口领域。 这些反制举措有可能削弱美国商品的国际竞争力,推高消费者成本,甚至扰乱依赖全球市场的产业。 企业应对变局之际,关税的长期影响可能进一步导致供应链多样化与价格上涨,而未来政策的不确定性还会持续阻碍对美国制造业的大规模投资。